40-50(12/72)
各家已经开始庆祝了。他们如同之前的安丘县百姓一样,为自己收获的粮食而高兴。
夏收之后的田税,更是让众人狠狠松口气。
比之前的七成田税,少了太多,就算加上损毁等数,一亩地收了二点五成,剩下的全都是他们的。
以前是官府七,他们三。
现在是他们七点多,衙门不到三成。
即使知道纪大人是什么样的人,但这点田税,还是让无数人跪谢。
但说到底,纪楚知道自己只是做了应当的而已。
本就是天下百姓自己供养自己。
他们这些官府的官员,才是吃着百姓们种下的米粮饭食。
说到底,还是百姓们自强不息,挺过一个个难关。
越是这样,纪楚越要做得更多。
只等着麦子收完,就可以开耕种棉花。
从安建三十二年开始,纪楚就在惦记这个东西。
如今终于推广种植了,虽说范围还不大,却也是极好的开始。
为了抓紧翻耕,纪楚还让安丘县养牛的人家,把自家的牛赶过租给沾桥百姓用。
现在安丘养牛户多了,自家用完之后,闲着也是闲着,只要不是过于劳累,都会送过来赚个租金。
这样一来,安丘有牛的人家多了额外收入。
沾桥百姓也省了大力。
特别是两地相隔最近的村子,现在来往之频繁,都快成一个县的人了。
因为耕牛增加,沾桥县翻耕速度明显增加。
纪楚则快长住白家村了,主要是看白婆婆家里怎么种棉花,同时还要注意所有种棉花的农户有什么问题,双方可以及时沟通。
虽说书上已经足够详细,但有白婆婆在,还是问她最精确。
比如播种之前,就有人询问他们家种子浸泡的如何,就怕出问题。
等翻耕播种之后,施肥浇水,都有不少疑惑。
倒不是大家不会种地,而是突然种个不熟悉的东西,难免疑惑。
安丘沾桥,以及阳顺县三个地方,全都在讨论如何种好棉花。
常备军同样来人,说是觉得出芽率不高,那是为什么。
白婆婆看到军汉时还有些害怕,但听到疑惑则认真解答。
而且越说越自信,拄着拐杖道:“大夏天的,种的时间也要注意啊,谁让你们正午种了,你们不怕晒,难道种子就不怕?”
对方颇有些委屈,赶紧道:“我们浇了许多水。”
他们不是不知道大中午的不好种东西,但那块地就差一点点,想着顺手给种上算了,甚至多浇了水。
纪楚听着也无奈。
浇水多了,蒸发反而更快,那些种子只能看运气了。
可见种田真是一点懒都不能偷。
跟着他过来的林秀才则跟着记下,还特意写明,某某地出现了某某错误。
在纪楚提醒下,林元志打算做个种棉花错题集。
以后有了错题集,大家都能从中找到错误案例,以及应对方法。
那几个军汉看了,差点气背过去。
这也要记吗!
岂不是更多人知道,他们因为偷懒,导致出苗率不高?!
丢人丢到书本上去了!
而另一边,杂七杂八问题太多,白婆婆古怪脾气则越传越远。
不是她脾气大,是大家怎么能错的五花八门。
可传得远